东北一枝花 -张哈哈
0:00 / 0:00 (朗诵:琼花)
12
播放列表
    初始的播放列表项
  • 0.25x
  • 0.5x
  • 0.75x
  • 1.0x
  • 1.25x
  • 1.5x
  • 2.0x
  • 列表循环
  • 随机播放
  • 单曲循环
  • 单曲播放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舟过安仁

杨万里 杨万里〔宋代〕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艘小小的渔船上有两个小童,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坐在船中。
怪不得没有下雨他们却张开了伞,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当帆让船前进。

注释
安仁:县名,1914年因与湖南安仁县同名而改名余江县。
篙:撑船用的竹竿或木杆。
棹:船桨。
怪生:怪不得。
使风:诗中指两个小孩用伞当帆,让风来帮忙,促使渔船向前行驶。

参考资料:完善

1、 毋永利编著.古诗观止: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12.09 :371-372页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公元1192年,作者乘舟路过安仁县(现在的江西省余江县)时,看到两个孩童以伞当帆来使船前进,诗人被其感染,从而创作此诗。

参考资料:完善

1、 焦培民.《舟过安仁》地名注释质疑及写作背景分析[J].教学月刊(小学版) ,2010,(5):27页

赏析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这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的充满童稚的行为和行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是想利用风让船前进啊!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是诗人目睹的情景。一叶扁舟之上,端坐着两个小童,他们已将撑船的竹竿收起,船桨也静静地躺在船上。”这一幕之所以吸引了诗人的目光,皆因两童静坐船中,却未有任何划船之举,实属罕见。这情景映射出诗人内心的悠然自得与愉悦,唯有心

展开阅读全文 ∨

简析

  《舟过安仁》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前二句描写诗人所见,从其所见而心生疑惑;末二句省略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略过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这首诗浅白如话,充满情趣,展示了无忧无虑的两个小渔童充满童稚的行为,这行为中透出只有儿童才有的奇思妙想与聪明,体现了两小童的可爱与思维敏捷,从中亦映射出诗人心情的闲适与愉悦。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诗人、大臣,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为“中兴四大诗人”。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杨万里一生作诗两万多首,传世作品有四千二百首,被誉为一代诗宗。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杨万里的诗歌大多描写自然景物,且以此见长。他也有不少篇章反映民间疾苦、抒发爱国感情的作品。著有《诚斋集》等。 4974篇诗文  260条名句

猜您喜欢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春寒

陈与义 陈与义〔宋代〕

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
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踏莎行·春暮

寇准 寇准〔宋代〕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满慵将照。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
背诵 拼音 赏析 注释 译文

丰乐亭记

欧阳修 欧阳修〔宋代〕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俯仰左右,顾而乐之。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2025 333诗词古文网 | 诗文 | 名句 | 作者 | 古籍 | 纠错